報告鏈接:《中國廢舊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再生+梯次)市場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5版)》
不規范收集中轉暫存退役動力電池的“小作坊”會擾亂市場秩序。“小作坊”開展電池回收業務不僅會帶來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還會擾亂市場秩序,擠壓正規回收企業空間。“小作坊”游離于監管之外,因沒有規范的貯存設施以及環保投入等,長期享受低成本紅利,在與“正規軍”的競爭中加價回收廢舊電池,更易搶占市場,堵塞“正規軍”廢舊電池回收渠道,推高廢舊電池回收成本,擠壓“正規軍”市場空間及利潤空間。
政策驅動電池回收行業進入壁壘持續提高。工信部等部門發布多項政策指南引導電池回收規范化發展。2018 年1 月工信部及科技部等部門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明確電池回收責任主體、溯源信息系統、電池需標準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等特點。2019 年11 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將動力電池回收網點細分為收集型和集中貯存型,并在建設、作業、安全環保等多方面提出了諸多要求,并要求已建設的、不符合要求的網點在6 個月內完成整改。2021 年7月發改委印發《關于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系。2022 年3 月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著眼于滿足動力電池等生產需要,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進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將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術攻關,不斷提高回收比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相關企業開始聯合行動,積極維護電池回收行業生態。電池行業內部正式開始重視小作坊式企業所代表的動力電池回收處理灰色產業鏈。2021 年7 月16 日包括吉利集團、浙江天能、浙江超威等在內的9 家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生產重點企業發布聯合聲明,呼吁“抵制小作坊”。它們表示將在廢舊動力電池拍賣環節限制競買企業必須為“白名單”上榜企業,杜絕中間商、小作坊企業參與競買,同時呼吁全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廠商共同遵守,規范廢舊動力電池的流向渠道。此外,特斯拉也在官網推出了電池回收服務,提醒客戶不得隨意處置其所購買的特斯拉車輛上的任何動力電池。白名單制度有望趨嚴,電池回收“正規軍”需要符合嚴格的規范條件要求。符合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19 年本)的企業需滿足企業布局與項目選址、技術裝備和工藝、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要求、產品質量和職業教育、安全生產人身健康和社會責任六大方面的要求。目前進入工信部白名單的“正規軍”企業主要包括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華友鈷業等新能源材料企業、比亞迪等整車企業,以及天奇股份等第三方回收利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