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鉑族金屬資源儲量貧乏,至2022年底全國鉑系金屬儲量近80.91噸。中國的鉑金資源自60年代方被發現使用,1959年金川含鉑銅鎳礦被發現,1966年鎳電解車間投產,標志之中國的鉑金資源正式被生產利用。 70年代起,開始利用低品位含鉑貧礦,以及多金屬礦石與斑巖銅礦石的冶煉過程中回收鉑。2018年全國已查明鉑族金屬總儲量約400噸,但該數據受新冠疫情影響,在2020年嚴重下滑,至2022年底經自然資源部調查全國鉑系金屬總儲量已降至80.91噸。 中國鉑礦產量穩定且剛性,年均產量僅約3噸。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鉑礦產量年均維持在2.5噸-3噸波動;銅陵有色、江西銅業、陽谷祥光等冶煉廠從銅陽極泥中年回收鉑約200千克,整體顯示鉑端礦產產量難有結構性變化。 中國鉑系金屬進口依賴度達86.5%。2023年中國鉑金進口約101.8噸,是中國2023年鉑金需求量的1.79倍,進口依賴度86.5%(2023:供給:礦產3噸,回收4.68噸,共計7.68噸;需求缺口49.3噸,需求56.98噸)。從進口國家觀察,南非及日本進口占比下滑但俄羅斯進口占比明顯攀升。南非依舊是中國鉑金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家,2023年中國從南非進口鉑金約47.7噸,占總進口量比重約46.9%(2021:64.9%,2022:61.4%);日本此前是中國鉑金第二大進口國,2023年進口約12.7噸,占比12.4%(2021:13.8%,2022:14.8%)。此外,由于海外市場限制制裁俄羅斯鉑族金屬出口,我國在2023年加大了從俄羅斯的鉑族金屬進口,年度進口俄羅斯鉑金數量是2022年同期的2.8倍,從9.0噸增加到了25.1噸,占總進口量比重由10.4%升至24.7%。 中國鉑礦資源有如下特點: (1)資源分布集中。中國鉑族金屬資源95%以上分布于甘肅、云南、河北和四川,其中僅甘肅省就占全國儲量的69%。這幾個省的儲量集中于甘肅金川、云南金寶山和四川楊柳坪三個大型礦床。 (2)礦石品位低。中國已探明的鉑礦品位0.34 g/t,僅為全國儲量委員會(1985)確定的工業要求指標的1/3-1/5,與國外大型鉑礦床如南非布什維爾德雜巖(3.1-17.1 g/t)、麥倫斯基層(30-60 g/t)、俄羅斯諾里爾斯克(6-350g/t)、美國Stillwater礦區(147 g/t)相比,品位明顯偏低,資源稟賦較差。 (3)礦床類型多樣,多為共生或伴生礦。中國鉑族金屬礦床類型有巖漿熔離型、熱液再造型和砂鉑礦,還有一些含在黑色巖系、熱液或夕卡巖型多金屬礦床及斑巖銅鉬礦中。1996年的統計資料表明,93.4%的鉑族金屬(探明儲量)與銅鎳硫化物、多金屬共生或伴生。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儲量大,規模大,但鉑族金屬品位低,只能從冶煉過程中回收。其他一些礦床,如金寶山和朱布銅鎳硫化物礦床雖然鉑族金屬相對品位較高,但銅鎳硫化物的含量低,都是銅、鎳、鉑的貧礦石。產于含鉻鐵礦超鎂鐵巖體出露地區的砂鉑礦,鉑族金屬品位極不穩定。 或掃碼獲取報告